时间: 2024-12-23 16:49:56 | 作者: PCB继电器
你可能天天都会看到它,在火车站熙熙攘攘的人群中,在飞驰而过的列车车身上,一个简洁而富有力量的图案——中国铁路路徽。
它又是如何从三千多份设计稿中脱颖而出,最终成为中国铁路的象征,并影响至今?
1949年,新中国诞生,当时的中国亟需发展经济,而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则是重中之重。
但我国那时的铁路系统,因为历经战火被摧残的几乎不剩什么,是亟需重建和发展的,为此在1949年1月12日,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铁道部正式成立。
就在成立几个月后,铁道部发出通知,对全国征集铁路路徽设计的具体方案,这一条消息迅速传遍大江南北,引发了全国人民的热烈响应。
一时间,设计稿如雪片般飞向铁道部,来自各行各业的人们,都希望可以为新中国的铁路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最终,铁道部收到了3200多份设计稿,这足以证明当时社会对铁路事业的关注和重视,不过如此庞大的数量,也给评选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。
在众多投稿者中,陈玉昶的名字并不为人熟知,他并非专业的艺术家或设计师,而是一位来自交通部的普通员工。
或许正是这份“普通”,让他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人民的需求,更准确地把握时代的脉搏。
当他得到这一条消息后,想也没有想的也投入到设计工作中,他深知,这一个标志将代表新中国铁路的形象,必须简洁明了,寓意深刻。
陈玉昶的设计灵感,大多数来源于于他对铁路和人民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,他认为,铁路是为人民服务的,因此,路徽的设计必须体现“人民”的元素。
最终,他巧妙地将“人”字变形,置于路徽的上部,象征着人民是铁路的主人,而路徽的下部,则是一个变形的“工”字,与铁路轨道的横截面完美结合,既代表了铁路工人,也象征着铁路的行业属性。
面对数千份设计稿,评选工作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,铁道部邀请了中央宣传部、北平市文委的领导以及知名美术家组成了评审委员会,对全部作品进行严格的筛选和评比。
评选过程公开透明,力求选出最优秀的作品,陈玉昶的设计,以其简洁的造型、深刻的寓意,从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,最后被评委会选中。
然而,即使是一等奖作品,也并非完美无缺,在最终确定之前,陈玉昶的设计稿还经过了一些细微的调整。
例如,“人”字的末端由锐角改为直角,使整个标志更加稳重,更符合铁路行业追求安全稳定的理念。
1950年1月19日,铁道部正式下发命令,确定陈玉昶的设计为中国人民铁路的正式路徽。
从火车车头到站台标识,从铁路工人的制服到各种宣传材料,铁路路徽无处不在,它不仅成为中国铁路的视觉象征,更融入到了铁路人的日常生活中,成为了一种身份的认同和精神的寄托。
路徽的广泛应用,也使其影响力逐步扩大,它不单单是一个标志,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,一种精神的象征。
一些国家在设计自己的铁路标志时,借鉴了中国铁路路徽的设计元素,其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朝鲜铁路路徽。
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铁路在国际上的地位与影响力,而对于陈玉昶及其家人来说,路徽的诞生也改变了他们的命运轨迹。
陈玉昶的儿子陈刚,曾希望凭借父亲设计路徽的功劳进入铁路系统工作,虽然最终未能如愿,但这反映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,普普通通的家庭对改变命运的渴望。
陈刚最终在吉林省交通厅下属的汽车修配厂工作,他一直珍藏着父亲的原始设计图纸,这不仅是一份家族的记忆,更是中国铁路发展史的珍贵见证。
中国铁路路徽的诞生,是集体智慧的结晶,它不单单是一个标志的诞生,更是新中国精神的一种体现,它简洁的线条、深刻的寓意,以及广泛的应用,使其成为中国设计史上的经典之作。
它见证了中国铁路从蒸汽机车到高铁时代的巨大变革,也承载着几代铁路人的梦想和奋斗。铁路路徽的意义,已经超越了标志本身,它代表着中国铁路的精神,象征着中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。
希望通过对铁路路徽故事的了解,能够引发我们对国家标志、对历史背景和文化、对设计艺术的更多关注和思考,并从中汲取精神力量,为未来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。